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7广东各地头gdp,2017广东省gdp

  1. 广东在30年前gdp排行第几?
  2. 2017年江苏GDP能否赶超广东?

广东在30年前gdp排行第几?

三十年前,也就是1988年,广东经济总量以1155.37亿位居全国第二,而次年则以1381.39亿首次超越江苏,荣升全国GDP榜首位置。这30年是广东成长最为迅速,也是最为辉煌的年代,诞生了深圳东莞佛山等众多经济奇迹城市,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经济体,并且霸榜至今,榜首位置从未被动摇。

1988年

1989年

2017广东各地头gdp,2017广东省gdp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知道我国1952年有GDP排名记录开始,广东当时还是排在河南之后,位居全国第七的位置,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突飞猛进的速度堪称叹为观止。

图为1952年GDP排名

30年前的1987年广东省(包含今天海南省,1988年海南设省)GDP847亿元,排名大陆地区第3位,次于江苏和山东,同时还次于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香港

2017广东各地头gdp,2017广东省gdp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民国以来,甚至追溯到清朝以来,广东都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在清朝闭关锁国时代,广州作为我国对外唯一的官方贸易港口,就已经是相当富裕了。也因为广东经济的富裕,因此两广总督这个职位一直是个肥缺,仅次于管理富甲天下的两江总督。

在改革开放启动的1***8年,广东省是大陆经济第5大省份,次于上海辽宁、江苏和山东。1***0年代末期开始,广东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享受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比如早期的四达经济特区有三个就给了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因此,广东的经济增速在八十年代都是全国最快的。到1989年,广东GDP超过了当时的第一大省江苏,成为了大陆GDP最高的省份。

但和70年代就开始经济起飞的台湾和香港相比,广东的GDP还是小得多。我们以1994年为例,概念台湾、香港和广东GDP分别是22098亿、11705亿和4619亿。广东GDP相当于台湾的21%,相当于香港的39%。

2017广东各地头gdp,2017广东省gdp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经过1990年代的快速发展,广东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超过香港和台湾,最终成为了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到2017年,广东GDP是台湾的2.3倍,是香港的3.9倍,和1994年相比正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省份GDP排名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而30年前,也就是1988年,广东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GDP为1155亿人民币。而这一年,广东经济总量也首次超过山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江苏。1988年江苏经济总量为1203亿人民币。

仅仅一年之后,1989年广东经济总量为1381亿人民币,首次超过江苏位居全国第一。这一年,江苏经济总量为1323亿人民币。此后,直到现在,广东经济总量已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

2017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79亿人民币,约占全国的10.87%。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人民币,其中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GDP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广东经济总量于1988年突破1000亿大关,2000年广东经济总量为10741亿人民币,成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的省份。2003年广东GDP为15844.6亿人民币,首次超过香港。2005年广东经济总量达到22557亿人民币,突破2万亿大关。2007年广东经济总量达到31777亿人民币,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也就是这一年,广东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省。此后,广东经济总量分别在2010、2011、2013、2015、2016年分别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7万亿和8万亿大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省份的经济总量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广东、江苏、山东三个省份的经济规模都在1万亿美元以上。放眼全球,我国一些省份的经济规模在国际上的排名也不俗。下图是2017年中国GDP前十的省份在世界GDP的排名情况,其中广东经济总量超过西班牙位居世界第14位。

很多人以为广东靠改革开放,事实上改革开放前广东就不差,GDP总量和人均GDP都前列,甚至不虚江苏,真正靠改革开放的是浙江福建

信口开河的人太多,上一份数据,改革开放前一年各地区的经济情况。


2017年江苏GDP能否赶超广东?

豪门不易,广东能够在改革开放之后,雄踞中国第一经济大***达20多年之久,自有其深厚的底蕴,而江苏近十年则发展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到底是广东继续雄踞第一,还是江苏成功超越?作为中国的经济强镇,广东与江苏之间亦应互为彼此的镜子,照耀出自身的不足,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并开眼看世界,为中国成为强国开辟更广阔的光辉道路。发展质量,广东更胜江苏一筹虽然近几年广东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是,从发展质量方面来说,广东仍然领先于全国,亦稍胜于江苏。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的虚妄之火猛烈,一个巨大的***象,即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培育产业,则周期漫长,很少有富有远见和耐心的人去做。2014年,中国的GDP总量为636463亿,固定资产投资竟达5127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竟然达到80.6%,整个国家都陷入疯狂之中。过于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不仅边际效应会呈下滑趋势,更会由此对经济转型造成阻碍,2014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38.2%,为全国所有省份最低。深圳更是只有17%,为国内唯一低于20%的城市。广东的发展,已经逐步超脱了投资依赖的阶段,具备更强大的内生发展能力。这在国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亦值得为江苏所借鉴。在我所主持研发的“中国重点城市内生增长能力”的排名中,入选全五名的城市,广东独占其三,除深圳一马当先,广州紧随其后之外,连被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的佛山,都竟然名列第四,佛山进入前四名,令人震惊。一直以来,佛山都是中国最著名的制造业工厂,在印象中,似乎从事传统产业的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率一定很高,但是,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的佛山,反而固定资产投资率极低,其中有何奥妙?或者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别的发展传统产业的地方,都把资本投向了基础设施,地产,厂房等,而佛山的投资,更多偏向工业设备技术以及人力,而后者的投资额比前者小得多,虽然对GDP的撑门面效果远不及大项目,重工业和铺路架桥来得快,但是真实效率也高得多。这样的GDP,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亦是值得真正尊敬的。佛山现象,绝对值得中国关注。虽然制造业是主体,但是产业结构逐渐合理,产业转型初步完成。广东另外一个城市深圳,是国内唯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低于20%的城市,成为全国最有造血[_a***_],最具备自我生长能力的城市。事实也正是如此,大批的民营经济巨头,大批的中国驰名商标,在没有任何***的情况下,在深圳草根生长。而深圳的发展,亦正是广东的缩影。正式因为发展对于投资的依赖性不同,故广东的发展模式,更具有“藏富于民”的特点。虽然广东的人均GDP已经被江苏赶超,但是,广东的人均收入仍然领先江苏,其根源就在于此。广东产业结构更多元广东与江苏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有全国领先的高新产业,都是全国制造业中心,都具有很大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但是,广东和江苏的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却差别巨大。其一是,广东的中心城市更多,三产更发达。2014年,广东的三产占比为49.1%,江苏是46.7%。。中国四大名城中,广东独居其二。全国性城市的崛起,必然伴随着齐全的产业体系以及强大的经济总量。江苏与广东三产的差距,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全国性中心城市,服务业无法独立。2014年,广州三产比重达到68.8%,南京三产占比为55.8,差距巨大。除广州之外,深圳、东莞三产占比都超过了50%。而江苏另外两大经济重镇苏州无锡,三产比重均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广深相对独立于香港,但在长三角,上海是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服务业对其它长三角城市造成挤压。江苏的三产占比,难以有大的跃升。

其二是,广东的产业层次更多,结构更丰富。“新苏南模式”一度风行天下。旧苏南模式的核心是集体经济,自90年代后期起,乡镇企业日益式微,江苏为此进行了战略转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台湾,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的建成为标志,江苏的经济结构,从本土企业为主导,变为外资企业为主导。江苏的外向型经济起点比较高。在引进外资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江苏的支柱产业如IT,基本都非本土培养,而是借台湾产业转移之机完成飞跃。明基、华硕空降苏州,使苏州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的IT产业之都。而苏州通信产业、电子产业的崛起,亦遵从此种路径。在民营企业500强中,江苏入选的企业多于广东。但江苏的经济,对于外企依赖性比较大,强势企业,多出自外企,而广东的主体产业,如。华为中兴、腾讯、元征、金蝶等,均为广东本土企业。不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不同的发展模式。近十年新江苏模式风行一时。欧风美雨和台湾暖流,催绿了江苏。江苏的外向型经济一出世就风华正茂。培育本土经济耗时长,见效慢,由此新江苏模式为全国所追捧。但是,这种模式缺少基础产业,一旦大量外资撤离,则产业安全堪忧。虽然东莞遭遇重创,但从整体而言,广东却并没有伤元气,广东不仅仅有东莞,还有更丰富多元的产业结构。
90年代中期至今,广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东莞模式,是外向型经济代表;一种是深圳模式,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达,广州亦发展了汽车等高端制造业;一种是以佛山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成为家电王国、木工王国、家具王国。本土经济强劲。以湛江茂名为代表的地方,又实行了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钢铁、大项目拉动,部分类似天津滨海模式。同时,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孕育了广州和深圳两大全国中心城市,三产发达。这种混合型发展模式,造就了混合的产业结构,增强了广东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南北挂钩VS三角崛起:江苏比广东更均衡苏州能够超越山东,最终与广东争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苏北崛起。而广东是珠三角一枝独秀,粤东,粤西与粤北塌陷。苏北GDP占江苏全省的40%以上,日益接近苏南。而广东的粤东西北地区,GDP占广东全省的20%多,仅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苏入选的县市有近30个,苏北亦有不少县市入选。如果广东非珠三角的经济总量能够翻一番,则等于再造广东。未来广东能否维持中国龙头地位,关键即在于此。区域均衡发展,江苏先行一步,其领先主要在几个领域。其一是苏北基础设施远胜广东三角。苏北5市已由辐射带动区正式划入长三角地区。同时,国家的沿海开发战略中,苏北的好几个城市亦入选。中国是一个权力主导***的国家,纳入国家战略的苏北,在政策上获得的支持,是广东三角难以比拟的。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苏北共获得了超过5000亿的投资。广东高速公路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同时,广东地形复杂,粤东西北均有山区,更无法连为一体。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苏北亦领先非珠三角。2005年,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各地产业转移园蜂起争雄。目前,广东数十个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东西两翼。南北挂钩则是江苏突围大战略。苏南的产业向苏北转移,既扩大苏南的战略腹地,亦带动苏北发展,最后实现南北共振。苏北产业转移力度更大,规模更盛,工业化程度更高。由此胜出广东三角区一筹。广东由于非珠三角地域广阔,而且非常分散,***取了重点扶持的模式。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市连为一体,有利于集中转移。很多园区的企业基地,规模比总部还大,如宿迁转移园区的长江润发,其宿迁基地收入,已经超过了苏南总部。由此,大批知名苏南企业集聚苏北。苏北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迁移到苏北的悦达集团、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等6家企业,收入均超过百亿元。投资100多亿的富士康亦落户淮安。波司登、恒力、梦兰等企业巨头亦大批北迁。江苏的五对“城市联盟”,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江苏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市组建的五大产业园区,如今已成为产业新城。盐城的汽车、纺织、机械装备和化工,淮安的盐化工新材料、IT、特钢等产业,产能均接近千亿,而千亿级的产业,达到20个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对苏北城市的再造。苏北发达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使其承接产业转移一开始就风华正茂。不仅加大了工业化历程,更初步完成了产业升级。苏北投资的便利,使其更容易形成产业链。往往是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如,中能硅谷2006年落户徐州后,几年时间,江苏艾德,河北晶澳,宁波麦克等先后进入,最后形成了一个千亿量级的光伏产业集群。而富士康落户淮安之后,也造就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IT产业格局。都市圈内部合作,长三角更胜珠三角一桥飞架南北,环球同此凉热。杭州湾大桥打通了长三角南线,而港珠澳大桥,却迟迟不能竣工,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一种隐喻:江浙沪的产业合作,比港珠澳更为有序。广东近年的增速降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珠三角与非珠三角不能共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珠三角“西线塌陷”。由于澳门本身经济总量有限,无法完成对于珠三角西部城市的辐射,由此,本来构造中深圳,广州,珠海三足鼎立的情形没有出现。以总量计,珠三角东线的东莞、惠州和深圳,其GDP总值占比约24000亿成,珠三角西线城市,GDP总值大约为东线的三分之一。相比而言,长三角的三翼则比较均衡,上海一城独大,但是北翼的苏州、南京、无锡以及南翼的杭州和宁波,亦为经济重镇,江苏诸城经济总量与浙江诸城经济总量基本相当。未来,广东要实现珠三角的二次腾飞,则再造西线,势在必行。此外,珠三角城市之间,需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港珠澳大桥从1983年就提出动议,杭州湾反后发先至,其中一个隐秘的原因之一,就是粤港两地都想争大珠三角地区的老大,同时,广深争雄亦持续多年,多重争端的存在,其更深的原因,则是诸城市定位发生了部分重叠乃至冲突。如此,则珠三角一体化,一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重构珠三角诸城市之间的定位,重新进行产业规划,形成错位发展。粤港澳经济圈内部的发展轨迹,其实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开个之初到90年代中期,乃是香港辐射珠三角城市圈的黄金时期,香港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珠三角区域成功实现工业化,两全其美。自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随着部分珠三角重镇的崛起,诸城之间争雄不息,同时,广深与香港亦开始竞争,未来,珠三角一体化,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能否合理划分珠三角诸重镇之间的“势力范围”,是珠三角一体化成败的关键。香港的服务业,将成为珠三角必然借用的重器。当下,香港的三产占比超过90%,是中国两岸三地中三产占比最高的城市。香港在金融、贸易、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仍然是广东乃至中国其他城市都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