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菲特说基金经理打不赢指数?
其实这句话要稍微修正一下,巴菲特说的应该是美国股市的基金经理,而且严谨的说是大部分基金经理。
首先是美国的股票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市场更多的是机构投资者,大家基本上也相互认同,美国股市现在各种机制法规做的可以很到位,最内幕交易、操纵股市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美国股市突然赚取了高额的利润,美国股市随时可以怀疑你是幕后交易,如果你不能提供非常严密有效的证据证明整个过程都是正当合规的,就可以判定你是违规操作,会受到非常严苛的重罚。这就导致了美国股市相对更健康,公司价值的变化和公司股价的变化有很高的一致性。
所以美国的市场相对更接近有效市场,根据有效性市场***说我们知道,市场越有效,主动投资越无法战胜市场,而指数型基金在某种程度上又代表了市场的走势,所以基金经理想打赢指数就很困难。
其次,从基金经理的工作性质上也会影响他战胜指数,首先投资者的钱不会一直给他使用,人性都是相反的,在基金最有投资价值的时候,往往是市场最绝望的时候,他们都不买,但是在市场非常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也许内心他是不想操作的,但是基金公司本质上是要赚基金购买者手续费的,基金的涨跌则是由基金购买者承担,这很可能导致基金经理在牛市疯狂的时候也冒险激进。还有一点就是投资者的耐心是很有限的,大部分投资者可能并没有那个耐心让一个基金经理去潜伏一些有价值的股票三四年甚至四五年后价值爆发,而是更多的希望买了就涨,这也会影响基金经理的操作行为和判断,因为毕竟基金经理是赚管理费的,他希望的是更多的人买基金,甚至长期目标为短期目标让路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于情于理我认为巴菲特的基金经理打不赢指数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巴菲特老爷子又出年报了。一如既往近乎冷酷地自我剖析,一如既往对各个部门CEO极尽赞美之词,一如既往真实地展示了伯克希尔这部强大的赚钱机器。今年的不同之处在于对2005年的赌局回顾。2005年,巴菲特提出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和任意收取高管理费的五只对冲基金的总体回报进行比较,以十年为期限,赌注50万美金。条件开出后,一片寂静。后来真有一位老兄出来应战。光阴似箭,在过去的九年中,标准普尔基金回报为年化7.1%,五只对冲基金的回报为年化2.2%。这其中还包括了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巴菲特的胜利已无任何悬念。
为什么“聪明”的基金经理跑不过指数?基金经理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以下是我的愚见。首先,基金经理跑不过指数的一个明显原因是自以为聪明的基金经理收取了昂贵的管理费。这是巴老爷子在年报中批判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但实际上,基金经理和指数的竞赛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如果说指数代表市场平均回报,那么基金本身就是市场的主体。美国市场大部分的资金是由专业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经理跑不过市场,类似于班级长跑比赛中大部分人跑不过平均速度。如果是班里有几个长跑健将,而其他人水平相近,情况更是如此。其次,在纪律性方面,大多数基金经理更不会优于指数。指数成分股的选择是一个机械和被动的过程。夕阳企业会被无情地从指数中剔除,而颇具规模的新企业会被逐渐加入到指数中。而这一机械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很容易筛选出稳定和具有活力的企业。也就是说机械并不意味着愚蠢。而对于如何管住闲不住的手,指数基金更是有天然的优势。这种不折腾的优势,长期来讲会被放大得很明显。而基金经理的折腾在很多情况也是身不由己。这种身不由己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这涉及到巴老提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机构强迫症(institution imperative )。在很多情况下,出于第三方质疑与自身心理压力,基金经理会不得已追随市场热点与行业风口。贪婪的时候恐惧,在执行的时候相当于酒局最热闹的时候起身离开,隔着玻璃看里边的人对酒当歌。恐惧的时候贪婪,同样相当于在曲终人散,一片狼藉时入席。如果喧闹的酒局风光依然无限,或者萧瑟的局面看不到尽头,而这时公众询问你的远见何在,或者质疑你为什么要跳入火坑时,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都会把纪律性放在一边,选择好汉不吃眼前亏。这只是机构强迫症这一概念在基金行业的具体体现。身不由己的另一个原因涉及到一个更哲学化的问题,人在多大程度上是主动的?如果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都接受相同的教育,分析相同的资料,***取相同的投资方式,做出类似的决策,而同时声称自己是在进行主动投资,那么这种主动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意义?这会不会如爱因斯坦所说,希望通过同样的思路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有一批对冲基金所参加的可能是一种不同的竞赛:量化投资。最近刚看完巴菲特合伙人芒格推荐的一本量化投资先驱的自传《A man for all markets》。在量化投资领域,先驱和高手的回报是非常惊人的。但随着聪明人的涌入,绝大多数量化投资的回报必然趋于平庸。而这种量化投资的平庸回报是否能够胜过代表实体经济发展的指数回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至少目前看上去并不乐观。结合以上原因,在美国市场中专业基金经理打不过市场其实是一个比较自然的结果。但打不过指数并不意味着专业选手不如普通散户。这就像运动会中大部分专业选手无法拿到奖牌,并不代表专业选手的水平可以等同于社区比赛。资本市场的根本功能之一是提高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率,而专业选手的全面参与对于效率的提高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正走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而巴菲特老爷子对于已经实现专业化的美国市场的批评,对于准备入市的中国投资者是个预先的提醒,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专业化资本市场。
那是因为巴菲特资金雄厚,手续费忽略不计。
要是一万几千的小散户买什么基金,每天波动百分之零点几,一两月阴跌1%左右死活上不来。基本上各种etf都是[_a***_]大户买的,散户买这些5元手续费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捡回来。
老巴认为,投资的费用成本会决定最终的收益率,而从十年期看,高费用成本的基金要打赢指数基本上不可能。
2007年,巴菲特曾经打赌在接下来的10年里,没有投资人可以选到一个由5支对冲基金组成的投资组合跑赢标普500指数。
Protégé Partners接下了这个赌局,并表示获胜者将向慈善机构捐款(老美打赌的规则是赢的捐钱,真是不走寻常路。)
2017年,巴菲特大幅度领先,并且赢得了这个赌局。
对冲基金属于费用特别高的,每年2%的管理费以外还要收取收益部分的20%,这种情况下想要跑赢大盘实在是太难了,短期还有可能机会,时间拉长到10年,能跑赢的对冲基金就已经凤毛麟角,再把组合的数量设置在5支,老巴赢的太轻松了。
国内的主动基金没有这么高的费用,每年2%的管理费,0.25%的托管费,相当于每年要扣掉的费率是2.25%。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如果每年基金都没涨,10年后基金的净值就只剩下(1-2.25%)的10次方了,计算下是0.7964,也就是说,10年下来,费用对净值的侵蚀达到了20%。
我们再看指数,大部分的指数编制出来,反应的其实是市场的中间水平,我们再算上费用的侵蚀,主动型基金要跑赢指数,在挑选股票的时候,要至少挑到大部分涨幅在平均值以上20%的才行。这个太难了。
随着指数的发展,现在的指数基金也是一个动态的更新的股票池,像现在很火的MSCI指数,就会每年根据股票的特征进行优胜劣汰,这个已经是半个主动型基金经理的活了。
所以,主动基金跟指数的比赛,就好像是两个水平差不多的运动员跑马拉松,但是其中一个要负重10公斤,两者根本是不公平的竞赛。
所以,老巴说的基金经理跑不赢指数有其深刻的道理在里面。
说到巴菲特,绝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但说到基金经理,没几个能被人记住,换言之,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被称为“股神”……
巴菲特说基金经理打不赢指数,其实应该是大部分基金经理打不赢指数,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基金经理我唯一能想到的只有一位,叫做彼得林奇,用彼得林奇的话说,同样是绝大部分人都跑不过指数。
据我所知,业内圈子里边有大多数的基金经理,甭管公募还是私募基金经理人,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人都带有浓烈的主观意识,真正能客观对待市场的基金经理少之又少,这也就使得得出的结论恐怕跑不过指数,国内的基金经理倒是有一大把,但真正能让人记住的不外乎就是王亚伟、赵丹阳等站在国内顶尖的基金经理人。
近几年我唯一记住的基金经理人,要数萧楠,这人是易方达消费行业的基金经理,还是挺厉害的,2017年的股基冠军,你要说他收益有多高,也不见得,但我们对比今年以来指数个易基消费的表现,同期易方达肯定是强于主板市场的。
其实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投资指数恐怕是最合理的资产配置,谁都想买到妖股,但真买到了,你也未必拿的住,而***如我们每年有20%的稳定盈利,毫无疑问,几十年过后,你会成为世界知名的投资***,但至今都没有散户能做到,为什么?主要还是因为人性的贪婪,不满足于每年才20%的收益。
基金经理就更别提了,某种意义上讲,基金经理还不如散户来的爽快,因为他们有业绩考核,有时间限制,没办法必须进行对应的资产配置,反之普通投资者却不被这些阻碍,散户有足够的时间跟市场耗下去,而基金经理不行,所以,基金经理拉长时间周期来看,真的跑不赢指数……
关注螺丝钉,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原创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npw.com/post/1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