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啊,像比较出名的林园、冯柳以前都是散户,最后资金积累越来越多,知名度也高号召力就高了,发私募产品轻而易举!
林园成立的深圳林园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目前私募产品大于100多支,在贵州茅台不断新高其净值在同行遥遥领先,从2016年以来规模急速扩大。冯柳加入上海高毅资产管理,担任合伙人,有自己的私募产品为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
做股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当然好的方式方法有个别的极少数人掌握,成立自己的私募会增加不少繁琐的事情,而且随着资金的增加操作的难度也会增加,用自己成功的套路去赚点额外的补贴合乐而不为呢。
自己炒股是依靠自有资银行信息港资获利,一个是资金有限,盈利不能有效放大,收益不能无限制增长,另一个是依靠自有资银行信息港资,股票市场是有风险的,也就是说会有亏有赚。
私募资金则不同,主要依靠收取管理费和盈利提成来实现盈利,私募基金盈利多管理规模大,私募获得的佣金和提成也就越多,另外是旱涝保收的,不管私募基银行信息港资亏赚,收取的管理费是不会少的。三是私募基金规模可以做的很大,尤其是知名的公募基金经理转行私募,券商大佬和知名游资大佬转行做私募,得益于明星效应,规模可以做的很大,动辄都是百亿元级别,少的也是几十亿元级别,管理费年度都是亿元计算的,盈利是非常丰厚的。
因此很多私募都在利用各种渠道宣传自己,扩大私募基金的规模,目的就是增加管理费收益。
像徐翔成名以后,也在上海成立私募机构,成立私募以后,徐翔获得了多少财富,恐怕很难说得清楚,
你说的这种情况其实不少,甚至一些券商也会鼓励这样的人来发行私募基金。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相当多的这种发行了私募基金的人后来都是叫苦不迭。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作为散户最大的特征就是资金小,船小好调头。可是当发行私募基金后,这个最擅长的优势消失了,进出开始不便,而且会产生比较高的冲击成本,很多这种私募基金,业绩都惨不忍睹,重要原因就是来自于此。
散户多数仍然是以炒股的方式在市场上生存,可是频繁交易恰恰是基金的大忌,很多损耗就产生在这里。同时散户的财经知识储备相对薄弱,以往只是凭借勇字在冲,当你成了被别人狙击的对象,就只能呆呆的看着。同时资金管理也是散户的弱项,很多散户也是做不到的。
综合这些因素,大家应该会明白,为什么经常有一些散户炒股比赛出来的所谓高手,一旦发行私募基金却亏的一塌糊涂了吧?
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但目前私募基金管理的规模不大,基本在3000万以内,主要是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打理资金。
目前成立一个私募基金产品并不难,200万以上就可以发个基金产品,几百万成立基金产品的主要是为了做公开业绩,如果业绩能够做得好,后面就可以吸引资金,做不好,就很难了。
《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的作者李杰,根据他自己的自述,部队大院长大,当过服务员,也做过IT职业经理人。06年接触股市,08年正式转为职业投资人,之后5年熊市中年复合收益率超过30%。09年以水晶苍蝇拍为笔名在网络上发表投资杂谈,博客点击率迅速突破数百万,多篇文章引网络广泛转载,北京晚报曾专访报道过其投资故事和感悟,2013年的微博浏览量超过1700万次。
自己炒股再怎么厉害,那也不是公开业绩,很难查证。所以,他现在自己也在发私募基金产品。因为,他说的比较有实在感,或许是他自己确实也赚了些钱,一方面自己有资金;另一方面,也会吸引一些资金。
由散户自己炒股开始,做到目前比较名气的私募基金经理,主要有:林园、冯柳、韩广斌。
成功的比例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人也就是混口饭吃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npw.com/post/20073.html
上一篇
中国行政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