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玩金融水平越来越高,总是推出一些新的工具,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明白,最近比较火的一个概念就是赤字货币化,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上讲,赤字就是红色的字,因为原来记账的时候,支出大于收入的数额用红笔书写,于是欠账就成为赤字,财政赤字就表示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欠账。
货币大家应该都清楚,就是社会上流通的金钱,货币只有国家央行才能发行。
赤字货币化,通俗的说就是把欠账变成货币,按这样理解,原来政府为了应对赤字靠发行国债,现在可以把赤字直接变成货币,也可以说原来是向社会借钱,赤字货币化后可以直接向央行借钱,不用发债了。
这个名词看起来很新鲜,其实类似的工具早就有,只不过原来主要在企业层面实现,现在可以上升到***层面。
以前给大家介绍过一个名词,叫ABS,它并不是汽车里的防抱死刹车系统,而是金融词汇里面的资产支持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它和赤字货币化基本类似。
举个例子,比如一公司有1000万的应收账款,但是现在手里缺少现金,那么他就可以把这1000万元进行证券化,比如把这1000万元分成1000万份,每份年化利率为4%,然后通过证券公司发行,投资者就可以按需购买这些ABS。
这样做的好处是这家公司得到了1000万的现金,可以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投资者购买了这家公司发行的ABS,可以获得预期的收益。
这样做的缺点是,如果将来这家公司的1000万应收账款出现信用危机,不能按期全额收回,那么投资者就要面临损失,因此发行ABS也是有风险的,一般要有劣后保障计划。
所以,赤字货币化就是一种金融工具,不过就是把原来发行国债来解决的赤字,直接通过央行变成货币,相当于把未来的价值折现后提前变成流通货币。
财政赤字货币化又称***债务货币化,意指由中央银行通过购入国债等方式,扩张资产规模,为财政融资,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一般会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由于相关法律的规定,目前在我国还未进行过尝试。1995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债券。
当前对这一特殊制度的探讨源于疫情冲击下全球货币宽松进一步加码的大背景。根据IMF 4月中旬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将下滑3.0%,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而中国全年经济增速也预计将从2019年的6.1%下滑至1.2%。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纵观各国央行,大放水趋势已然形成。3月份以来美联储***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零利率和无限量化宽松,扩表2.56万亿美元(增长61.6%),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截至一季度末,美国M2为16万亿美元,与GDP之比为74.8%。日本央行于3月16日宣布继续将短期利率维持在-0.1%,并取消国债购买上限,将国债利率维持在零附近,以及继续扩大资产购买***。年内日本央行已扩表34万亿元(增长5.8%),M2与名义GDP之比达到188.8%。欧洲央行降低了定向长期再融资利率,增加了年内增加了12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并放宽了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国债的条件。3月以来,欧洲央行扩表6909亿欧元(增长14.7%),M2与名义GDP之比为107.2%。[_a***_]央行则将利率降至零利率附近(3月19日降至0.1%),并和英国财政部共同出台中小企业定期融资***,增持2000亿英镑的国债和企业债。为应对疫情英国央行扩表1303亿英镑(增长22.2%),M2与名义GDP之比为117.3%。中国央行则自2月起先后下调了逆回购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MLF操作利率和LPR,通过多次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并设立抗“疫”专项再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一季度,中国央行总资产减少5756亿元(下降1.6%),M2与名义GDP之比达到212.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央行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上还有较大的政策空间,但从M2的情况来看面临一定通胀压力。
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模型主要是第三类货币政策(MP3)和现代货币理论(MMT),二者均强调通过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复苏及扩张。IMF指出,多国央行已在考虑通过从发行市场上直接购买国债的方式为***提供低成本融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纾困作用,为中小企业和家庭注入流动性,以此支撑就业和金融系统稳定。3月23日美联储通过承诺购买无限量美国国库券支持美国国会出台金融危机时期奥巴马政策规模两倍的刺激政策,欧洲央行承诺购买欧元区各国国债来降低***融资成本,脱底德法等国***为全社会提供占GDP 总量15%的信贷担保。《经济学人》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刺激规模将达到全球GDP的2%。但也应当认识到这种政策如果把握不好度,有可能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带来负面影响,并导致通胀风险和货币贬值的内外部压力。
在这种极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财政赤字货币化作为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服务经济社会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在我国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观点主要认为疫情冲击下转移支付的需求给财政带来的资金压力较大,可以适度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打通融资环节。央行的专项贷款对项目收益率的要求较高,导致一些急需资金的部门和企业无法顺利获得专项信贷提供的流动性支持,金融行业却在一季度全国GDP负增长的大环境下一支独秀,同比增长6%,这说明货币政策经过层层传导在落地环节可能出现偏差,而财政赤字货币化则可以将这些流动性通过财政直接作用于支出环节,引导资金流向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最后就是外部国际环境的压力。在欧盟,英国,美国,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下, 主要非美货币贬值将影响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增加我国经济再平衡的难度,并增加我国面临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而在如此大规模的宽松政策下,未来国际社会退出宽松政策亦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反对的观点则主要包括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将进一步推高杠杆率,增加金融系统风险。当前国内货币扩张已经导致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受疫情应对状态下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一季度中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从2019年底的245.4%升至259.3%。从M2规模来看,进一步进行货币放水的空间也不大,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财政可持续性、金融稳定的长期影响可能都并非良性。另外,财政赤字货币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较为复杂,例如,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结合抬升资产价格,将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反而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而央行更是指出地方性***债务信息不透明,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债务之外,如果辅以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可能引发地方***的道德风险。最后是对财政赤字货币化退出机制的担忧,担心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资金使用,增加***依赖性。
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适当进行金融制度和工具创新的探索箭在弦上。但也应当认识到对科学政策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探索也是如此,应符合客观规律,通过研究试点进行充分论证,由法律和制度充分制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npw.com/post/2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