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三种核算方法:1、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GDP = 各行业增加值总和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 =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3、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 = 居民消费+ ***消费+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1、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GDP = 各行业增加值总和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GDP =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3、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GDP = 居民消费+ ***消费+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
在《世界经济千年史》里,作者Angus Maddison在附录里介绍了他是如何统计古代文明的GDP的。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首先他确定了一个标准,即1990年国际美元的购买力。注意,是国际美元,不是美元。这是一种***定在美国和给定时间点同美元有同等购买力的***定货币。
定下标准之后,就开始搜集相关的史料。先找到年份的特点商品组合,如,大米、丝绸、生铁。然后根据1990年国际美元对商品组合的购买力来估算方面的GDP。
史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GDP统计的准确率。所以他选择了一些基准年份来统计。这些基准年份就是他能够收集到足够多史料的年份。
Angus Maddison依靠这个方法可以大概统计到1820年的比较精确的gdp数据,可以覆盖全球81%的国家。再往前,就要依靠各个文明独立的史料记录。
可见,对于古代GDP的统计,这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方法。我国曾经***用过另外一种统计方法,那就是把当年的中央***财务税收,也就是中央***实际到手的税收,按照当时可以查找到的资料统计折算成白银,然后指定一个标准年份,以该年份白银的人民币价格来作为GDP统计方法。
这个方法依然十分不靠谱。实际上,就算现代国家派遣一个专家统计局前往古代,比如宋代,也统计不出可信的GDP。
因为统计数据误差,制度***,糟糕的运输体系等因素,实际当时的基层***的统计数据本来就是连蒙带猜的。这个问题一直到21世纪都不能有效杜绝。以我国为例,90年代统计我国耕地面积是16亿亩,后来因为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等原因,国家批准减少到了14亿亩。到了21世纪,国家通过卫星进行遥感测算,结果发现全国实际耕地居然有18亿亩!以当代发达的科学方法和高素质的统计团队,都能有这么离谱的统计误差,何况古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npw.com/post/2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