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货币金融 > 正文

安徽省直货币化补贴 为什么没有了

  1. 普通的七品知县,地位并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钱?

普通的七品知县,地位并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钱?

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后,历朝历代的七品县令的工资都不一样,总的来说,养活一家人没问题,想娶个三妻四妾那就捉襟见肘了,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清水衙门一说。

远的不提,就以明清为例,明朝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收入就是一万多斤大米,因为明朝给的不是钱,而是以米石来算的。到了清朝,县令的俸禄从大米升华成白花花的银子,一个县令年薪可拿40多两银子,外加几百斤大米,收入相当于现在一万多块钱。四十两多银子,用现代的眼光去看的确不多 ,但在那时,也不算一个小数 目,相当于三四户普通人家全年的总收入。

如果一个县令不赌不嫖,让一家人过上小康生活应该问题不大,即使如此,也会常常入不敷出。因为做为一个父母官,必要的应酬是少不了,总不能一直白吃白喝,自己该掏腰包时也必须掏掏腰包,再加上周济一些穷人,打点打点上司,一年能落个二三十两银子就不错了。因此,过去的县令常说自己一年下来是两袖清风,那可是真穷。

安徽省直货币化补贴 为什么没有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的海瑞,清朝的于成龙,都是大名鼎鼎的清官,典型的穷县令。他们一生不贪不腐,公正廉洁,过了一辈子穷日子才赢得身后名。大多数县令都很难独善其身,胆子小的小贪,胆子大的,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自古***受贿都要冒很大风险,尤其遇上朱元璋、雍正这些皇帝,一旦被发现轻则掉头,重则满门抄斩。

所以,在古代当个七品知县真的不容易。要么两袖清风,安安稳稳做官,要么***受贿,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古代专制社会,由于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选举制度,所以权力没有监督,只要官员能够买通上级,那么***的情况就会层出不穷。如此一来,即便是县令也可能会有大量的收入,下面咱们就来谈谈古代知县的收入。

安徽省直货币化补贴 为什么没有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说一下,“知县”的称呼开始宋朝,称为“知[主持]某县事”,意为中央选派到该县的代理官员,明、清两代知县才成为了正式官员。

宋朝官员工资普遍偏高,知县每月的正俸为20贯钱、5石米。宋朝时,一石米价值600文钱,也就是0.6贯。折算下来,宋朝官员每月正俸为23贯钱。除了正俸之外,宋朝官员还有各种补贴和奖励,比如各季节做衣服的布匹,以及柴米油盐和喂马的草料等等,有人做过计算,这些额外的收入是正俸的两倍。

以此计算,一个知县每月的收入在69贯钱左右,一年的收入为828贯钱。

安徽省直货币化补贴 为什么没有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828贯钱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以粮食计算

宋朝粮食0.6贯一石,宋朝一石约等于今天的120斤。这样算下来,一贯钱可以买200斤粮食。刚看了一下某宝的大米价格,普遍在5元左右。以此计算,宋朝一贯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1000元,828贯相当于如今的828000元。

以工资标准计算

在唐宋时期,我国官员们的工资标准式比较高的,例如宋朝官员的待遇非常高。由于宋朝官员的编制太多,再加上待遇很高,造成了宋朝的财政压力很大。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官员们制定的工资标准非常低。例如朝廷的一品大员,每年的俸禄只有100多两银子。这点钱还不够官员们一个月的开销,仅仅能够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工资标准,官员们的工资水平都不高。例如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翁同龢也是正一品的***,每年的俸禄只有100多两银子。

翁同龢是清朝出了名的清官,根据翁同龢自己的记录,自己家每年最少需要开支四五千两银子。平均每个月三四百两银子的开销,自己的工资只有100多两银子,翁同龢的钱从哪来的呢。我们聊一下七品知县的标准,在清朝历史上,一个七品知县每年的工资只有45两银子。这点银子比普通百姓的收入高,但比起乡绅们的日子差的很远。因此,无论是清朝还是明朝,地方官都有自己挣钱的渠道。其中,首先就是损耗归功。按照朝廷的规矩,百姓们缴纳粮食和银子的时候,会出现一定数量的损耗。

具体损耗多少,则是由各地区的官员们自己决定。在明清时期,地方官规定的损耗标准,甚至是朝廷赋税标准的1倍多,无形中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根据一些官员们的记录,一个比较清廉的知县,每年的收入最少也在1000两以上。至于江南富庶地区的知县,每年的收入能够达到几千两。作为知县大人的上级,知府大人每年的收入都在1万两以上,因此出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至于巡抚、总督这种封疆大吏的收入,很难估计,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不一样。

对于明清时期的官员们来说,如果想维持比较滋润的生活,那就不得不挣外快。毕竟像海瑞这样的官员太少,如果官员不太合群,会遭到同僚们的排斥和挤压。曾国藩刚刚进入官场的时候,就是一个愣头青,结果得罪了很多官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逐渐变得圆滑,官职也越来越高。对于地方官们来说,自己有很多挣钱的渠道。京官们没有这些条件,但京官们的日子也不差,因为每逢冬季和夏季,地方官都会送给京官们冰炭敬。冰炭敬的具体没有数额的标准,几十两没问题,几万两也可以。

对于那些拥有实权的京官们来说,都有冰炭敬。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就是这样的官员,他自己可以不主动贪,但是别人送的钱,他不能不收。这是基本的规则,几乎没有人敢打破,否则就是和全体同僚们为敌。翁同龢的开支,基本上就是依靠冰炭敬,能够保证自己滋润的生活。至于翰林院等衙门的官员,由于没有什么实权,因此几乎没有官员送冰炭敬。这些官员被称为清流官员,清流有两层意思。第一,这些官员们的地位都很高。第二,这些官员们实在没有什么油水。

七品芝麻官就是七品知县,知县大家都知道,相当于现在的一县之长。古代是县级政府的一把手,掌管县里的一切行政事务,也就是县衙门里面的县官。

七品知县算是古代官职品级最低的一个国家公务员,那么这样一个地位并不高的县令,他的年薪是多少呢?

古代随着朝代的不同,官府对于知县的俸禄发放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就以清朝七品县令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他们一年拿多少薪水。当然了在清代的工资并不叫薪水,那会叫俸禄。

清朝给官员发放的俸禄包括俸银和禄米两种,按照官职的等级划分为八级,清朝的俸禄不是每月发放的,而是分为两季发放,也就是说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清朝官员的基本俸禄算起来算是比较低的,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俸银也就45两。说实话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养活一家人都很困难,更何况那时候每个县衙里还要自己花钱请一个师爷。这不就是更亏大了吗?


其实不然,清朝除了按季发放俸禄以外,还格外颁发一种“养廉银”给官员们。什么叫“养廉银”呢?顾名思义,清***为了避免官员***的事情发生,就把从地方财政收缴上来的苛捐杂税,说白了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发放给这些官员。清***是这样考虑的,拿钱养活你们这帮地方官员,有钱了你们就会好好的过日子,为朝廷效命。也就不会再去***受贿啦!

养廉银比俸银要多得多,一般是俸银的几十倍到几百倍不等。按照地方的财政收入多少而定。养廉银也是清朝特有的官员俸禄制度,这个制度创建与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目的就是为了借高薪制度,来鼓励官员为官清廉,杜绝***发生。所以这种为了鼓励官员特别发放的俸银就叫做“养廉银”。


上面这张图是清朝八个官员等级的俸禄和养廉银发放列表。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七品知县的俸银是45两,禄米是45斛,养廉银是1200两。这样我们来计算一下,禄米不算的话,只算俸银和养廉银我们来看一下是多少,俸银45两加上养廉银1200两,合计就是1245两。折合成现在人民币的话,清朝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300元左右人民币。这样1245两银子就是373500元人民币。这就是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收入。

当然了这个数目对于一个清正廉洁的县官来说是足够用啦,可是对于那些大手大脚,胡作非为的贪官污吏来说根本就不够花的!所以历史上的贪官层出不穷,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