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的)国家都不能说保本保收益,因为风险随时有,哪怕是你现在还活在人世间,明天就可能不在了,就是这个道理。其实理财产品得看是什么理财产品,个人觉得性价比最高的还是证券公司的(有拍照推介理财的券商),因为利息高,风险都是可控的(担保人,担保物与抵押物,牵头人,风险准备金)有了这些的保护,投资者也可以大胆的理财。其实,券商的理财产品个人认为比银行的要好些,毕竟利息高,而有的银行还和券商合作,银行推介券商的理财产品。
在现在钱不值钱的年代,要学会理财才是硬道理,不要听楼上所说的,理财产品都不靠谱啥啥啥的。一支理财产品的成立不是这么随随便便就成立的,要经过有关政府部门批准设立。
希望能够帮到你,谢谢!
投资理财靠不靠谱主要取决于楼主能够承担的风险,p2p也有赚钱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有损失本金的可能。
楼主如果有足够的长时间不用的闲置资金,也就是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去尝试股票,基金,当然前提是对股票和基金有足够的了解。
如果资金有限且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可以去做一些余额宝类似的货币基金或者银行的理财产品。
现在这个阶段,楼市和P2P已经不是好的投资方向了,民间小贷最好不要碰。
我觉得靠谱的投资有:
二、银行活期或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也都是非常安全的投资;再有就是一些有保障的保险;还有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和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债券等
没有靠谱的,只有适合的。首先要了解产品的风险,流动性,收益不是主要的。
要有风险意识。
市面上总体来说,银行的客户端上面的产品还是可以的,但一定要阅读产品说明书及风险等级。最后是收益率的形式。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
靠不靠谱是因人而异的,主要看个人的收益期望与承受亏损的能力。收益与风险两个成正比,当预期收益高时同样的承受的风险更大。银行存款也属于投资理财的一种,只不过利息收入很少;像期货、黄金交易也是,放大杠杠,风险高当然收益也高。一般人理财建议买点基金比较合适,货币基本风险最低,股票型基金偏高,固守类基金就看资产标地了。有兴趣也可以参与一下股市。
最稳定的理财产品是什么?
对于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银行。
比如
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属于存款类型的理财产品,其风险极低,固定利率在2.2%左右,收益看得见,业绩基准年化利率在3%左右。还有大额存单,20万起投期限3年,利率在4%以上,同样也是属于有固定利息的投资产品。
大家都知道货币基金的收益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基金稍微略低,但是货币基金是属于较低风险类型的基金,虽然没有承若保本,但是亏本的概率也是极低的。货币基金也是被众多保守类型的投资者所青睐。货币基金的特点0申购费,0赎回费,单独购买的货币基金交易模式T+1,申购门槛低至1起。宝宝类货币基金投入门槛更低,比如余额宝,零钱通,0.01即可投入,随存随区,灵活性高,风险低,收益相对稳定。
我不知问的理财型产品是指什么类的?
真正科学意义的、广义的理财型产品包括面很多。何谓理财,就是指为了达到未来一定阶段的财务目标而进行的合理的财务安排。只要达到一定阶段的财务目标的产品,都是理财产品,如保险、储蓄、股票、基金、债券、信托及其他的房产、黄金等。从广义上的理财产品分为两类:保障型和收益型,相对稳定、风险较小的,保险更稳定些,其次是基金和债券。
狭义上的理财产品,也是传统型的理财,是指为了获取收益而投资的产品,如储蓄、基金、债券、信托、股票及其他黄金等,相对稳定、风险较小的,基金、债券要稳定些。
一、银行定期储蓄存款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可以说是最稳妥的理财方式。很多人把闲置的资金存入银行,银行以每个月、三个月、一年、五年等不用期限获得相应的利率,而这种理财方式虽然稳妥、安全、流动性高,但是利率很低,一般在2.6%-4.75%左右。
二、货币基金很多如同余额宝类的“宝宝”理财产品都属于货币基金型,年收益率在4%左右,资金赎回方式实行T+0,而且资金门槛可以低至1元。货币基金保证流动性,收益也比储蓄高。适合个人或家庭备用金的理财工具,随用随取,还能享受到比银行储蓄高的收益。
三、货币基金比较稳妥的理财方式还有国债,国债的风险小,收益稳定,是目前最靠谱的保本理财方式。不过国债有流动性低、购买难等缺点。一般国债的形式分成两种,一种是凭证式,到期一次性还本息。还有一种是电子式,按年付息到期还本金。
四、P2P理财如今,越来越多人会选用p2p这种理财方式,因其p2p理财只需要在互联网上便能操作,平均年利率在15%左右,远高于银行储蓄等理财方式,而且风险等级不算高。不过p2p理财属于互联网[_a***_]的新兴方式,在投资理财的时候才注意选择安全靠谱的理财平台。
要是觉得我说的不错的话,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npw.com/post/6827.html